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国际学院 吴浩铖
——浅谈我校实践科学发展观前景
【摘要】展望我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景,一是要保留优良传统并大胆创新;二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三是要争创学术文化繁荣局面;四是要以德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创新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发展 又好又快
【引言】中国人常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指代教育事业,是因其形象贴切地体现了教育是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大计。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方针,时至今日,成效瞩目。但面临当今社会的众多挑战,我国28万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成为了新世纪的重要任务。本人希望通过学子的角度浅谈科学发展观对于我校有何借鉴之处,为我校日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尝试描绘我校教育的前景。
十七大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同样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我们提倡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提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亦是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化。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科学性的密切相联,预示着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强大生命力。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坚力量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同样紧随着这一科学指标,致力弘扬百年师大的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而我校从2002年成立至今,已走过6个年头。一路风雨兼程,几载耕耘,几载收获。“北京师范大学”这一响亮的名字早已是蜚声国内外的高校品牌,那么,作为她在珠海的新天地,我们该如何书就这历史的新一页?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落实并结合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与探讨。
我校地处珠海经济特区,毗邻港澳的同时背靠珠江三角洲广大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天地形势复杂——深受国内外时政影响,各类学术文化共冶一炉,这往往是危机四伏的局面。但危机往往是“危”、“机”并存的。就我校而言,“危”在于珠海市内高校林立,竞争大,挑战多。我校建立又相对晚,各方面未能完全成熟,要长远发展并要脱颖而出需要额外的努力;“机”在于珠海市内教育氛围浓厚,人文地理等优良传统为我校提供了发展空间。此外,毗邻港澳的地段优势也利于我校与国际合作,易于吸收外来文化精髓。
因此,只要正视危机,抓住机遇,就有可能保证我校的持续性发展。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结合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我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创发展新局面:
一、保留优良传统并大胆创新
1.1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的新校区,我校理所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打破一些旧的格局。旧格局被打破,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创新。但务必注意的是,没有传统为基础,任何创新都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暂时地站起来了,这种创新也会因为失去根基的支撑而趋于畸形发展。要协调的发展,首先是要扬弃,把好的留下,不好的摒弃,然后才一步步改革创新。
1.2依据我校目前的情况,北师大百年的口碑与品牌是我们最好的基础,从校本部引入的教育、心理、文学等一系列优势专业学科,乃至强大的师资队伍,都是我们优良传统的保证。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谆谆教导,则是引领我校学子不断进取的发展指标。在这种品牌效应的传统基础上,若能坚持落实建校时所制定的国际化、多元化、区域化、个性化四项原则,大力打造新型专业学科,引入创新型人才,定必能为我校日后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道路。
1.3在这个方面,我校目前就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国际学院、国际金融学院都是在保留校本部的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取得新成就,特别是国际学院采取了综合跨学科的管理模式,使各类人才在国际化教育下得到最佳的资源整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国际传媒学院则大胆与国外传媒名校合作,开创出人无我有的新局面,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国际传媒设计专业学院。这一切,都是值得肯定与延续的实践,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
1.4然而,在传统中创新不应仅仅在于学科建设上,还可用于教学实践中。以往既定的教学模式可以因应如今的教学设备、时代环境而改变。除了过去一贯使用的理论基础外,还应鼓励师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围绕科学发展观进行教学上的新突破。特别是要利用好08年底所成立的珠海研究院这一资源优势,以其带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发展。
1.5巩固百年品牌,开拓崭新天地,用新的思维向国际迈进,这不仅是我校的趋势,也是现代教育的大趋势。总而言之,要落实科学发展,传统与创新两手都要硬。
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2.1学校的两大主体莫过于老师与学生,有人曾经争论这两大主体究竟孰重孰轻。实际上,既然教育是以“树人”为最终目的,那么学校的重心就应放在学生之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这句话不应局限于一声口号,而应是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需求,下放管理权,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内民主、校内学生组织自治,对我校的长远科学发展都有积极的一面。一方面,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更好更深入地融入这个群体,激发学生爱校情感,使其主动为学校添砖加瓦,服务周边;另一方面,它有利于营造校内“和谐小社会”的氛围,塑造学生民主法制意识。这种健康向上的文明陶冶,为学生踏入社会后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作了充分铺垫。也恰恰符合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更响应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
2.2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部分学生因为对校方的安排不理解而表示反感。若我校能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管理,使之成为一种行而有效的机制,以上这种情况相信会大大减少。同时我校目前众多的学生群体组织也能得到更好地统筹,从而为提升这些组织的水平开发出又一洞天。
三、争创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上百花齐放局面
3.1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一所大学要持续保持生机,焕发活力,最佳办法就是保证学术文化的长盛不衰。只要学术一天不灭,文化一天不衰,校园里就会有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也就会有新的灵魂产生。而目前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的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也是根据其学术文化层面作出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术文化就是硬指标。
3.2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本文开篇的分析所言,在珠海这个众多高校云集的环境下,我校若想脱颖而出,必须争创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上百花齐放局面,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学术文化实力击败其余强手。为我校可持续发展杀出一条血路。
四、百年树人,以德为先
4.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们北师大的校训,所拟者启功先生曾如是说:“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习校训,理解如此。”可见育人之重不仅在于学习,还在于为人。教育既为百年基业,就不能单独求快,要发展,更要保质量。要保质量,就要确保人才的培养。在21世纪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才所必备的素质除了学识,还需人格。所谓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上的修养。下至日常行为道德,上至思想政治文明,都是一个人素质水平高低的体现。失去了道德文明,一个徒有学识的人迈入社会也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不仅无益于社会发展,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精神文明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4.2百年树人,以德为先。在课堂学习之余,我们可结合科学发展观中三个文明同建设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多举办公益讲座,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号召他们学习两会精神等都可促进学生在“德”这一方面的发展。
4.3对此,我们应把“又好又快”的发展原则铭记于心,从学生学习、品德两方面统筹兼顾,并以此带动我校快速发展。打造新辉煌。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它是国家的百年基业,来不得半点马虎。而科学发展观对我校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都有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研究透彻,以此推动我校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一纸空文,而应身体力行。相信在众人的积极实践下,我校的明天能再创辉煌,为珠海的城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学院和谐发展》,李力(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第4页,2008年02期,【DOI】CNKI:SUN:YIJI.0.2008-02-003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许涓 廖金萍(南昌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 11期 第31页,【DOI】CNKI:SUN:XXBL.0.2008-11-023
3. 《浅议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李欣(陕西教育学院),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 11期 第16页,【DOI】 CNKI:SUN:XXBL.0.2008-11-011
4. 中国统计年鉴 2004 (总第23期)【ISBN】97875037435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四章人口 4-6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