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架构  党建动态  通知公告  统战工作  基层党建  理论学习  党员风采  党报要论  书记信箱  联系我们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党建>>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乔玉良)
发布日期:2009/03/23    点击次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乔玉良

日前,举国上下都在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并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被长期束缚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通过认真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以个人从事教学工作的角度,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体会。

我是从20026月开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在此之前,我从事过小学、中学和中专等教育工作。进入高校工作以来逐步发现高校教育中存在着非科学发展的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认识到高校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协调与持续发展。同时教育改革也是教育战线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具体来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教育全面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教学理念的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教育的全面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改革,必须从理念上对高校教育的目标和性质进行改革。高校教育的目标是要进行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改革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公平、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根本。高校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民族精神等素质的能够适应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言传身教”的师表来树楷模,导方向,做人梯?然而,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升学、成绩等重压下而难以生存,传统教育观念即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等仍束缚着大批教师。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有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产生,最终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在这种旧教育观念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惟师是从、惟书本是从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担忧。这些不具有独立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接班人又怎能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又怎能担负起21世纪富国强民之重任?因此,高校教育的改革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师的创新素质,首先是教学在理念上的创新,这不仅要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更要体现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教师的那种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靠教科书、道德说教和奖惩制度所永远无法取代的。

我们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制度和管理僵化;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不堪重负;教育的乱收费引起群众的不满等。同时,要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使学校融入社会。教育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身教重于言教,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更要有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和锐意改革的先进教学理念,不但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和社会习惯的公民,更要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民族精神等高素质人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课程方案的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教育全面改革,不仅要进行教学理念的改革,还要进行课程方案的改革。课程方案的改革首先要规范国家课程方案。我们可以把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看作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课程改革,最薄弱的也是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当前没有真正的课程改革,只有教学改革。有些高校的有些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少数人就可以独揽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根本就不考虑课程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及其本身的实用性,对课程安排非常随意和主观。

所以课程方案的改革,就是要特别强调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课程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不等同于教材的编写,学校课程的开发更不以编写教材为目的,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以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生成为基础。我们不主张学校课程编写教材,只主张编写教师用课程实施指导用书。在教师指导用书中,可以规定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实施规划、课程实施应该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教材内容的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教育全面改革,也要进行教材内容的改革。这首先体现在要规范教材内容上。现在高校用的教材普遍陈旧,落后,教材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就过时落后。举个例子:我曾经给大学生讲一门“国土资源学”课,教材是2001年出版的,这样里面的内容肯定是2000年或者更早的。当时是2006年上得第一次课,在讲到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土地资源时,介绍我国和世界各种资源时,我都感到非常尴尬。现在都过去六年了,我仍然在使用六年以前的数据为学生讲课,这不是很可笑吗?因为这门课原先属于别的老师所讲,我刚刚接上,没有很好的准备,当时我觉得非常地内疚,非常地对不起同学们。尽管课后又让同学们上网查到2006年的数据,但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陈旧的可怕。2007年我再讲这门课时,基本没再用教材,发动全部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到图书馆、国土资源部门以及互联网上去找教学内容,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查资料的同时布置他们每个小组要做成课件并选一到两个人讲课。结果不但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同时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高兴极了。这就是进行教材内容的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教育全面改革,最后还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调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以应试教育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科学教育观强调学生是主体,学习是独立自主、生动活泼的、自由自觉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围绕学生转。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而学生是人,不是机器。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应该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但首要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上面提到我在国土资源教学中,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做课件、上讲台、当老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讲课是八个小组十多个人,大家无心就形成了竞争。要想讲好课,起码后面讲的人要在前面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你不但要在内容形式上有所创新,同时要在讲课方式上创新。   

此外 ,“应用遥感技术课”的讲授,我也体会到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好处。应用遥感技术课是学生的一个专业选修课。我没有遵循常规的教学方法讲授,而是从学生的实用角度出发,着重传授了遥感类型、图像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的方法和实践,减少了基础理论的课时。因为考虑到这个专业的学生除个别考研的人外,毕业后大部分不会专门去从事遥感研究工作,所以过多的理论知识传受没有益处,相反教会他们一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倒比较合适。尽管课时不多,学生基本学会了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要站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